青岛市市北区招商引资历史进程、成绩及问题
文章通过对青岛市市北区招商引资的探究, 分析了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果、遇到的瓶颈等。
一、招商引资工作历史进程
(一)起步发展阶段,依赖资源招商引资(2002~2005 年)
市北区和四方区地处青岛市主城区中部, 西临胶州湾, 具有优良的海洋岸线、港口通商资源,传统制造工业与科教研发基础坚实, 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 两区都是工商业发展较快、居住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都面临着城区发展转型升级、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这一时期的招商工作主要处于边建设、边开发、边招商的起步阶段。
(二)转型发展阶段,拓展渠道定向招商(2006~2010 年)
进入“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继续加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为充分利用国内、 国外两个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领经济社会建设进入转型发展期。 市北区和四方区通过实施空间战略规划、企业搬迁、兴建载体等措施,使得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商业资源、旅游资源大量增多,城区发展的空间广度和项目容量明显增加, 开启了大规划、大建设、大招商的崭新阶段。
(三)新常态下,谋划顶层设计促产业招商(2011 年至今)
“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迈上了更高的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国内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失衡、科技创新不强等突出问题成为瓶颈。 新常态下,区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围绕工作主线,招商引资开始步入精准设计、精准发力、精准招商的阶段。
二、招商引资工作主要成果
(一)招商引资规模壮大,引进项目数量、利用内资水平持续增长
四方区、 市北区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商品流通、商贸交易繁荣。 “十一五”期间,两区加大了土地资源和工程项目招商,万科、保利、中海、世茂集团、中铁、中冶、绿地、和记黄埔等大型房地产及建筑企业相继入驻。 由于开发建设类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关联产业多、带动效应强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利用内资水平。
青岛市市北区委、 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视项目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生命线。 不断健全招商工作体制机制,逐步优化招商政策环境,大力加强项目协调推进力度, 为招商引资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国内外经贸交流加深,吸引现代高端服务业及战略新兴产业项目
多年来, 市北区积极发展对外友好交往,先后与韩国光州广域市西区、韩国仁川广域西区、韩国大邱广域市达西区、美国俄亥俄州阿克隆市、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千橡市缔结了友好城区关系。
目前, 区内聚集了近 30 家世界 500强企业, 引进了注册资金 1 亿元的中铁置业山东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 5 亿元的中铁中基(青岛)供应链管理公司;签订了总投资 30 亿元的中铁建总部大道、总投资 40 亿元的中冶央城国际等综合开发项目;苏宁电器、五星电器、北京金隅集团、中粮集团、浪潮集团等国内 500 强先后入驻市北区。 2016 年,市北区引进了青岛城投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和青岛城投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项目, 协调服务总投资 5 亿元的青岛城投健康产业管理公司项目办理注册手续。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兴区到三产强区
在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老城区的转型发展不断催化产业结构的演变升级, 从 “工业立区”“二三并举”到“三产兴区”“商贸兴区”,再到“三产强区”, 走过了一条逐步以工业制造、资源利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壮大服务业、加大民生改善、健全城市配套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工业产业的逐步消化,服务业的渐次兴起。 一是坚持“退二进三”“精二兴三”,鼓励开发“前店后厂”,走综合经营,工贸一体化发展之路; 二是兴建各类专业市场、特色街区、都市工业园区,走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之路;三是贯彻“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思想,有计划地对现有工业企业实施外迁,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及产能明显过剩行业项目进行淘汰;四是逐步探索资源节约型、空间集聚型、功能配套化的兴商惠民项目。
从二、三产业比重变化来看,四方区从“十一五”时期的 52:48 到“十二五”时期的 40:60, 市北区则从此前的 33:67 变化为 17:83,现代服务业经济和创新驱动模式已成为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为加快城区环境建设、提升经济活力提供有力支撑
广泛宣传推介、 高效的招商引资加速了旧城旧村、 危旧房改造项目建设进程,提高了现代化新城区品质。
中央商务区作为青岛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之一, 其前身是青岛市内的城中村, 环境破旧不堪、 产业单一陈旧。 自2004 年正式启动以来, 通过面向全球招商发布,广泛开展了宣传推介,先后引进30 余家国内外知名商业地产企业, 汇聚了万达集团、卓越集团、中铁集团、中海集团等企业,占地达到 2.46 万平方公里。吸引总投资 320 亿元,建筑总面积超 500万平方米的城市新核心拔地而起。
积极参与危旧房改造项目的招商工作。 2013 年,引进省内民营企业圣大集团参与阀门厂地块安置房建设项目, 为危旧 房 改 造 拆 迁 居 民 提 供 安 置 房 源 2000余套; 青岛莱建置业有限公司与市北区签 署 中 心 医 院 片 区 危 旧 房 改 造 项 目 协议,回迁和安置居民 511 户,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五)为加强税源建设、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拉动作用
招商引资注重把项目引进与培养税源结合起来,开源与节流并重,盘活存量扩充增量并举, 有力地支持了税源经济建设发展。
2006 年以来, 市北区利用闲置资源大力发展酒店餐饮服务业, 引进经济型宾馆酒店项目近 20 家,实现年营业额约6500 万元,创造税收 400 多万元。2008 年以来, 四方区坚持把税源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 进一步加强税源项目招商,2008~2009 年, 新引进项目实现税收约 2000 万元。 2009~2010 年招商引资实现税收 3000 万元。 2010~2011 年实现税收 4000 万元。 同时, 加大对占用资源少、税收贡献大的分公司项目的招商,引进了中国网通四方分公司、 济南建设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等项目, 累计实现区级税收 300 万元。 招商引资创税实现了连年增长,据统计,2014 年市北区招商项目完成税收总额达 2 亿元, 其中青岛港财务公司、 城乡融资租赁公司等单个项目实现税收超过 1000 万元。
三、招商引资进程中遇到的瓶颈
(一)资源要素的约束对招商引资造成一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青岛作为国家沿海开放城市, 凭借优良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经过几十年开发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 土地、 劳动力、环境等资源要素释放的经济红利、招商红利逐步饱和,土地向集约化、效益化利用转型, 招商载体从土地招商转向园区招商、楼宇招商等;同时,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在不断提升城市环境价值、劳动力价值和成本价值。 因此,有效缓解资源要素约束, 挖掘新经济增长点和招商吸引力,有利于招商引资稳步发展。
(二)政策要素的瓶颈对招商引资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引导产业招商、 调动招商引资积极性、培育地方税源等,制定执行的各项经济政策对促进招商引资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从发展大局来看,一方面,国家为了加强公平竞争管理、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逐步对各地经济性政策文件进行清理整顿;另一方面,各地区招商政策趋于同质化,导致比拼优惠条件、争抢企业客源的现象。
(三)创新要素不足制约招商引资长期发展
在巩固传统产业招商的同时, 应进一步提升创新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 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产业变革,涌现出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强引导公共资源要素与创新要素匹配衔接,吸引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创新创业。(作者:韩健)